舊房改造裝修換新顏 北京老房改造實用性須放首位

實木地板
木質地板
木地板
超耐磨木地板
地板施工

北京裝修網瞭解到,經過設計師的巧手改裝後,這些老房實現瞭完美新生,居民們也感覺日子有瞭新盼頭。

樂春坊1號院

20平方米小房

變身80平方米復式

位於什剎海的樂春坊1號院,遠遠望去和其他傳統四合院別無二致,深灰色的外墻,紅漆大門。走進院內,則是另一方天地:方磚墁地,正房、廂房、耳房、倒座房、抄手回廊等一應俱全。抬頭望去,灰瓦屋頂上兩塊采光鏡引起瞭註意。“這是為瞭地下采光專門設計的,和地表的采光玻璃相結合,讓生活在地面下方的人感覺像在地上一樣。”樂春坊1號院項目建設方負責人之一李琰說。

北京裝修網瞭解到,在院子的角落中,分佈著多個玻璃組成的采光設備,四塊一組,圍成一個正方體的通道豎直而下。“這就是我們這個項目采用的豎式空間設計。”李琰領著記者走進瞭一間正房。別看外表就是普通平房,但是走進房間會發現,這間小房子竟然被豎著切割成瞭4層:“房高4米,我們在兩米二的地方設置瞭一個夾層,可以滿足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就寢,解決傢庭的二孩問題。”

順著樓梯登上夾層,小玩具、嬰兒床、漫畫書整齊地擺放在角落裡。“原來這處不到20平方米的空間得擠四五口人,現在地方還是那麼大,但是利用豎式空間至少解決瞭4個人的居住問題。”李琰一邊說著,下到瞭地下3米的地方,這裡和樓上的起居室一樣,也包括一套獨立廚房和衛生間。這是給孩子的爸爸媽媽住的。“這個設計解決瞭祖孫三代一起生活的不便,爸爸媽媽住在這裡,隨時能夠觀察,聽到上面的動靜,小兩口也有瞭自己的空間。”

再往下走,距離地面已近4米,茶幾、電視、壁掛、吊燈……二十多平方米的“地下室”被裝扮成一間會客廳。“這間屋子面積比上面大一些,從這裡出去是夾道,還有綠植,老人可以坐在綠植中間喝茶乘涼。”李琰說,樂春坊1號院作為疏解提升與居住改善試點院落,以原傢庭住房面積18至35平方米的居民為潛在使用者,兼顧住房面積極小傢庭的需求。“一間20多平方米的平房經過這樣的豎式空間改造後,實際使用面積可以達到80多平方米,可以滿足至少6口人的生活,采光系統可以保證地下空間每天享受一小時全光照。”

作為北京國際設計周“遇見什剎海”主題活動,樂春坊1號院目前處於展示階段。不過,參觀過樂春坊1號院的老街舊鄰們卻直言看到瞭希望。謝玉芹阿姨今年70歲,在樂春坊3號院住瞭40年:“我們傢以前就是5口人,兒子兒媳帶小孫女跟著我們老兩口,洗澡、上廁所都不方便。”困擾多年的洗澡問題讓謝阿姨說起1號院的項目就滿臉羨慕:“獨立廚衛,多好啊,你看我們現在,就接著房搭出來一個小棚子,又做飯又洗澡,根本伸不開。”謝阿姨說,她和很多樂春坊的老街坊一樣,都盼著自己傢早晚有一天也能像1號院一樣變成豎著的“小別墅”:“沒想到平房也能這麼改,太好瞭。”

福綏境50號院

大雜院基因重組嵌入“生活模塊”

位於阜成門內大街的白塔寺地區是北京城歷史最悠久的平房區之一,這裡的平房四合院大多已有上百年的歷史,隨便走進一個院子,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雜亂和擁擠,這些院子普遍存在房屋老舊、居住空間不足、院內雜亂無章等問題,其中的福綏境50號院也是如此。在今年北京國際設計周“白塔寺再生計劃”分會場上,一個名為“微++”的改造試點項目給福綏境50號院帶來瞭華麗轉身。

因為居住條件所限,大雜院裡傢傢戶戶門前都會蓋起違建房,或用做廚房廁所,或儲存雜物,讓本來就空間狹窄的院子更加擁擠不堪,然而改造已基本完成的福綏境50號院卻大不相同。院子的公共空間非常寬松,最寬處有3米左右。平房的門是全透明的,窗戶的尺寸也盡可能地最大化,“為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陽光照射進房間。”項目設計師、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悅表示。

走進位於東側的開間,這處房屋的面積在15平方米左右,沒有低矮的吊頂,屋頂就是原來房屋的尖頂,因此整個空間的高度達四五米左右,顯得非常開闊。張悅正是利用瞭房頂高的特點,將整個空間縱向拉長,在不影響房屋安全的情況下,拆掉瞭原來低矮的吊頂,並向下深挖瞭30厘米之後,在房間的中間做瞭一個夾層,設置瞭一個小樓梯,將原本平淡無奇的小開間改造成瞭一個小復式。“下層可以放組合櫃、餐桌、沙發床,供父母居住。上層可以是子女的獨立空間,整個房間最多住上4口人不成問題,一傢人彼此也有獨立空間。”

“如果這個開間住上4口人,還有孩子,那麼儲物的空間就會明顯不足。”張悅把居民的這部分需求,用“模塊”解決瞭,就是豎在院墻根的“櫃子”。張悅說,很多平房居民在院子裡蓋有違建,這些違建都存在實際用途,比如廚房、廁所、儲物等。如何既能保留基本生活需求,又盡量減少院內違建的發生,張悅想到瞭“模塊”。“其實就是把院子進行一次基因重組,把居住需求塞進房屋的合法部分,把儲藏這種過渡性需要放到外面。”櫃子采用輕質金屬板,占地面積不足1平方米,但高度和房屋相當,可以滿足基本需求。

另外兩個開間,在增加瞭房屋內的居住功能之外,張悅也做瞭類似的模塊設計,全都整齊地排列在院子裡。“我們在設計模塊的時候,就註意到瞭空間的占用,盡量減少模塊空間,這樣院子的空間就騰出來瞭。”在院內看到原來違建的痕跡,之前過道的距離不足1米,但改造之後,過道足有3米寬,而院內的空間也比原來增加瞭三分之一以上。

“這個改造就是將生活剛需放進房子裡,將過渡性需求變成菜單式模塊,嵌入院子,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配備模塊。”張悅坦言,畢竟模塊所在的位置仍然是公共空間,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引進管理方,以出租的形式讓居民租用。

這樣的改造贏得瞭居民們的一片叫好聲。馮女士說,很驚訝對老房如此有創意的改造,這種設計能提升生活品質;劉先生說,如果能滿足基本需求,誰也不願意蓋違建,如果這樣的改造能實現,我願意拆掉違建……

聲音

老房改造實用性須放首位

樂春坊1號院項目的設計者、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邊蘭春教授認為,對於老城區的改造,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滿足居民的實際居住需要,將盡可能多的居住功能帶給住戶。同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的張悅也認為,對於建築設計領域來說,面對老舊城區的民房改造,需要從原來的大幹快幹的階段轉型成為精細化設計。

“建築師生產出一個產品,要能真正幫助到一個人群。”北京裝修網瞭解到,兩位教授都認為,對於老舊房屋改造重建的問題,要因地制宜,“老房都有自己的肌理和文化屬性,我們要做的是加入新的肌理,而不是打破它。”而對於所有改造後的居住空間來說,檢驗合理性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住人,兩位設計師都期望能有居住者真正前來體驗,“房子終歸是用來住的,要把實用性放在首位。”

摘自:京報網

source:http://bj.zxdyw.com/HTML/2017/10/201710261206561221773.html